2014年,《最强大脑》风靡全国,节目上那位展示着“死理性派”般理智,也煲得一手好喝的“科学鸡汤”的儒雅男子,迅速成为科学界新晋男神。

一句“科学是我评判的唯一标准”的口头禅,更是让所有观众都记住了这位有棱角又充满权威感的科学家形象

——“Dr.魏”

也许是因为两个孩子的诞生,魏坤琳不自觉将所学往育儿上靠。作为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Dr.魏在多年的人类大脑研究中,开始思考面向未来的教育。

毕竟,在魏坤琳看来,人类的感知、运动、记忆等认知模块,在未来都会被人工智能所超越。机器人的记忆存储量和数值运算速度已是人类大脑难以企及的。

而近年AI技术的成长,也印证了魏坤琳的担忧:比如在AlphaGo与围棋大师的世纪对决中,正是人工智能的惊人计算力,打破了围棋的千年定式,让不可能成为可能。

尤瓦尔在《未来简史》中指出,基因技术、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可能正在重塑人类和世界,一二十年后,劳动力成本根本不是问题,未来世界大部分人类可能是多余的,例如像卡车司机这样的职业会首先消失。

那么,什么才是未来看重的新人才?

应该不再是用智商本身来定义人才。应该是更多的强调学习力、适应力、理性智力和情绪能力。

Dr.魏对中国流行的“智商崇拜”不感冒,而是提出了真正聪明的的简化公式: “真正的聪明=(神经智力+经验智力)*反省智力 ”。这里面,反省智力,也就是理性能力(包括情绪能力)变得更重要 。

生活中,他本人更愿意把自己定义为“终身学习者”。“在生活中,我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前途,不是看一个人是否聪明,而是看他对事物是否有强烈的好奇心,是否有强大的学习能力。”

Dr.魏认为,在当今时代,想要成为终身学习者,还得应对两个问题:信息过载和学习武器落后。

第一个问题比较好理解,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是 “一部手机在手,天下知识我有”,获取信息相当容易,但短时间内,别说我们的孩子,就连我们自己都无法处理和消化海量的知识洪流。

与此同时,第二个问题也随之而来,每个人手中的学习武器似乎并不趁手,并不能很好地适应未来的时代。

“由于我们立足当下,是难以试图预测未来什么是热门的。我们应该回到人的本身,因人而异,以个性化顺应生长。这样不管以后孩子做什么工作,他们都能用上,都能适应这个时代,这就是我说的,面向未来的教育。”

这也是目前为止,人类和人工智能的最大区别,也是我们重要的优势——即人类拥有综合的能力,拥有全景视野,知道技术对社会的深远影响,知道环境变化对经济系统的改变,知道社会政策对下一代的作用。这种综合视野和大局观,就是未来人才培养的方向。

讲得了科学,做得了奶爸

一位拥有脑科学与心理学领域专业经验的父母,有着怎样的带娃秘诀?——“成为家里最懂孩子的人!”

科研之外,魏坤琳也如实践行着自己的未来教育观,只是相比起大多数父亲来说,他更加注重教育技巧对孩子所产生的影响:

和孩子在一起时,Dr.魏时时尝试理解孩子在想什么、想说什么,努力让自己成为家里最懂孩子的人;了解运动促进大脑发展的重要功能,也让他尽一切方法保护孩子爱玩爱冒险的天性。

“第一次带她去海边时,经验不够。结果有大浪过来,一下子把她卷到五六米远的地方。我赶紧冲过去把她捞起来,首先把孩子脸上的咸海水抹下来,让她能睁开眼睛,这样能跟孩子有目光的接触;再检查看看是不是有呛水。然后把孩子搂在怀里拍拍,帮她压压惊。这样做,都是为了让孩子感受到来自我的保护和无条件的支持。”

魏坤琳承认,有了女儿之后,他的专业身份与父亲身份,真正开始合二为一。

“你和她的言语交流,你小时候给她的爱抚,你和她一起做的游戏,你和她一起读的小人书,一起堆的沙子,一起跑过的林荫路,这些是她最重要的早教。”

尽管一周工作七天,他也始终要求自己,在女儿最关键、最“冒险”的时刻,都陪在她们身边,共同成长。“共同成长,陪伴是最好的早教。其实,孩子需要的东西非常简单,那就是你用心的陪伴。”